7個你必須了解的行銷心理學技巧

讓我們坦白說——在香港這樣的城市裡做廣告是非常激烈的競爭。當這麼多品牌爭奪 OOH地鐵廣告社交媒體 等平台上的注意力時,你如何才能脫穎而出?

秘密在於理解行銷心理學——當消費者看到廣告時,他們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。別擔心,你不需要擁有博士學位。通過在您的行銷中使用幾個精妙的廣告心理學技巧,您可以吸引注意力、贏得信任,並可能提高轉換率。

讓我們一起來分解這些技巧,並舉例說明如何在全球及香港市場中有效運作。

  1. 情感訴求
  2. 社會認同
  3. 稀缺性與緊迫感
  4. 互惠原則
  5. 認知流暢性
  6. 色彩心理學
  7. 誠實直白

1. 情感訴求:讓他們感受一些東西

人們記住的是你如何讓他們感受,而不僅僅是你說了什麼。那些能觸動情感的廣告——無論是喜悅、懷舊,還是害怕錯過的情緒——就像珍珠奶茶中的珍珠卡住飲管一樣,深深留在記憶中。

有一個泰國人壽保險的病毒式視頻廣告讓人印象深刻:

《Unsung Hero》 是泰國人壽保險的廣告,講述了一位男子每天做著一些小善舉的故事——幫助攤販、餵養流浪狗、資助一位困境中的母親。儘管沒有人注意到他的行為,也未得到回報,他的善舉卻給他人帶來了快樂,也給自己帶來了充實感。廣告以“相信善良”作為標語,打動人心,傳遞溫暖和共鳴,並將這些正面情緒與品牌聯繫起來,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長期的忠誠度。

然而,並不是每種廣告形式都能進行如此深入的故事敘述。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不能同樣有影響力。我們來看看這則 LinkedIn 上的戶外廣告範例:

廣告中使用了眾所周知的“I ❤️ NY”標誌,這無疑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。但正是那顆紅心的缺失——象徵著器官捐贈的需求——激起了觀眾的好奇心。這則廣告非常簡單:白色背景上的黑色文字,但“紐約需要器官捐贈者”的信息既難忘又有力,引發了好奇心和行動。

或許我們也可以看看香港本地的行銷心理學範例:

乍一看,這似乎只是地鐵燈箱中的一張普通電影海報,沒什麼特別的,對吧?但在這張特定的海報旁邊,用粗體字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:“你是否真正珍惜了每次與親人告別的機會?”這個問題直擊觀眾的情感,讓他們在了解電影情節之前就對其主題產生了共鳴。這種情感上的觸動遠比任何普通的電影海報更令人難忘。

2. 社會證據:每個人都在做,你呢?

人類天性喜歡隨大流——特別是在像香港這樣聯繫緊密的城市。無論是 Instagram 網紅還是顧客評論,人們更相信其他人的推薦,而非單純華麗的行銷文案。

珠寶品牌 Renah Jae 巧妙地在其電商網站上運用了社會證據。在購物時,顧客會看到實時彈出通知,顯示其他顧客剛剛購買了什麼。這個簡單的功能增加了一種緊迫感和靈感,潛移默化地鼓勵訪客下單點擊“購買”按鈕。

本地一個出色的社會證據範例可以在 Instagram 上看到:

Vission Bakery 位於中環,通過將網紅合作與用戶自製內容(如評價視頻和部落格)結合,營造出成功的社會證據範例。這些真實的帖子展示了其招牌甜點和舒適氛圍,不僅吸引了大批美食愛好者,還幫助其在不需大量廣告支出的情況下提升人氣。

3. 稀缺性與緊迫感:害怕錯過的心理

限時優惠之所以有效,是因為沒有人想錯過好機會。加上一個倒數計時器、閃購通知,或是「僅剩 5 個名額」的提示,就能讓消費者爭相搶購。

淘寶推出雙 11 購物節時,你就知道熱潮即將來臨。折扣、倒計時——這簡直是放大版的 FOMO(錯失恐懼症)。

今年,這種倒數計時並不僅僅停留在網站上,它還延伸到了香港人的日常生活空間。許多地鐵站被布置上了引人注目的促銷物料。

來源: Shroffed

這種無處不在的廣告創造了難以忽視的緊迫感。通過在香港人的日常通勤路上鋪設廣告,這次活動直接觸及了害怕錯過的行銷心理 (FOMO marketing)。

倒數計時隨處可見——在牆面, 燈箱,甚至地鐵站地板上——提醒通勤者抓緊時間搶購最優惠的商品。廣告的規模和重複性使消費者感覺到「其他人」早就參與其中,進一步推動他們快速行動,以免錯過這一年一度的購物良機。

另一個經典的 FOMO 行銷範例來自 Booking.com 的實時通知。當你瀏覽酒店時,你可能會看到這樣的彈窗信息:

  • 「此價格僅剩 2 間房!」
  • 「目前有 15 人正在查看此物業!」

這些訊息營造了稀缺性和限時效應,讓用戶覺得需要迅速行動,否則可能錯失良機。

4. 互惠原則:給予一些,收穫更多

這是一個心理學妙招:當你免費送給人們一些東西時,他們會感到應該回報你。這就是為什麼贈品和試用品特別奏效。

是否曾在購物時收到過化妝品店或百貨公司的免費試用品?以 Sephora 為例。

他們已經完全掌握了贈送試用品的策略,這種策略深刻運用了行銷心理學。無論是一小瓶香水、護膚試用包,還是一支迷你口紅,這些小禮物讓顧客感到被重視。更重要的是,它們吸引顧客購買正品。

這種方式的運作原理很簡單:一旦你試用了樣品並喜歡上它,就很難在不購買正品的情況下離開。此外,這些贈品創造了一種積極的品牌體驗,讓顧客覺得 Sephora 慷慨並以顧客為中心。

這種簡單而有效的策略不僅能提升即時銷售,還能通過讓顧客感到特別和期待再次光顧來建立長期忠誠度。

採用這一策略的一個簡單方法是將贈禮與節日或特殊日子相結合。我們的2025 行銷行事曆(點擊查看更多)可以幫助你開始,標註出不容錯過的重要日期,以及一些有趣的節日!

5. 認知流暢性:簡單就是王道

事實是:人們每天都被各種形式的廣告轟炸。有時,真正有效的廣告往往是那些清晰、簡單且容易理解的內容。

這張麥當勞的廣告巧妙地運用了簡單的設計,將標誌性的薯條變成 Wi-Fi 標誌,瞬間將品牌與免費 Wi-Fi 連結起來。極簡的設計加上品牌標誌性的鮮紅色,不僅吸引目光,還易於理解,符合認知流暢性和馮·雷斯托夫效應(該效應指出人們更容易記住與周圍事物截然不同的內容)。

通過將舒適食品與連接性聯繫起來,這則廣告創造了一種積極的情感聯想,同時確保信息既普遍易懂又令人印象深刻。

6. 用顏色打動人心(和錢包)

顏色並非隨意選擇,而是精心挑選來傳遞心理信號,影響我們的感覺與行動。紅色代表緊迫感和興奮,藍色則讓人感到信任和可靠。在香港,紅色與金色是絕佳組合,象徵著繁榮、好運和慶祝。

來源:Coca-Cola

以可口可樂為例,標誌性的紅色品牌設計旨在喚起活力和興奮感,非常適合一款注重即時解渴的飲料。還有麥當勞,其紅色和黃色的搭配非常巧妙。紅色能激發食慾,並為您的渴望增添一絲緊迫感,而黃色則讓人感覺溫暖、友好和愉快——這正是與朋友一起享用薯條時想要的氛圍。

來源:ZTYLEZ

另一方面,像 Facebook 和 PayPal 這樣的品牌堅持使用藍色是有原因的。藍色讓人感到安全、穩定和可靠,這正是人們對社交媒體平台或支付服務的需求。還有香奈兒(Chanel)或古馳(Gucci)等奢侈品牌,其黑色與金色的搭配則代表著優雅、獨特,以及高端的感覺,傳遞出「這是為追求極致的人所準備的」訊息。

7. 2025年,誠信依然是最好的政策

雖然廣告中的心理技巧非常有效,但別過度使用。香港消費者非常精明,誤導性廣告可能會對品牌造成巨大傷害。

當品牌在訊息傳遞上過於巧妙或粗心時,後果可能會非常慘烈。還記得大眾汽車(Volkswagen)的排放門醜聞嗎?他們將“清潔柴油”車輛宣傳為環保產品,但卻暗中操縱測試。真相曝光後,他們面臨巨額罰款,全球信任度大幅下降。再看看紅牛(Red Bull)的標誌性口號“讓你展翅高飛”,因誇大宣傳被告上法庭。結果?支付了1300萬美元的和解金,品牌信譽也受到一定損害。

文化失誤同樣具有毀滅性。H&M的“叢林中最酷的猴子”連帽衫廣告因涉及種族敏感問題而引發公憤;而百事可樂(Pepsi)與Kendall Jenner合作的抗議廣告則因淡化社會正義運動而受到猛烈批評。

這些例子清楚地提醒我們:即使是再華麗的廣告活動,如果疏遠了受眾,也毫無意義。保持真實、保持尊重,才能避免那些可能會糾纏品牌多年的公關災難。

分享此內容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