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速學會廣告分析:一篇教懂你怎樣「看懂廣告、修正策略、寫出好報告」
投放廣告容易,但要知道哪一條廣告真正「值回票價」,就需要懂得做 廣告 分析。
無論你是經營品牌、管理行銷預算,還是替老闆報告成果,懂得分析數據,才能看出哪裡該加碼、哪裡該調整。
這篇文章會帶你一步步學會:
如何看懂 廣告 數據 分析(從曝光、點擊到轉換)
怎樣撰寫一份有說服力的 廣告 分析 報告
還有幾個經典 廣告 分析 範例,幫你快速掌握重點
用最簡單的方式,幫你把「數據」變成「行銷決策」。快速跳到:
一、先抓住三件事:人、內容、量化
1)人(投放對不對)
投放平台對不對:搜尋、社群、影音、DOOH…各有角色。
受眾是否貼近目標:地區、年齡、興趣/意圖。
指標:曝光、CTR、到站跳出、互動率等。常見廣告指標的定義與選擇,參考最近的指標總覽與基準解釋。
2)內容(訊息有沒有打中)
素材與文案是否對應意圖(認知/考慮/轉換)。AIDA Model(注意–興趣–欲望–行動)是好用的檢核。
落地頁一致性:標題承諾=頁面第一屏。這點也被多份 2025 基準文章強調會直接影響轉換率。
3)量化(證明值得繼續)
CPA、ROAS(Return on ad spend)、轉換率是評估主力;但別忽略長期指標(如客單、回購/LTV)。
若做搜尋廣告,品質分數可作診斷(關鍵字層級 1–10 分,反映相關性與體驗)。
二、平台別速查:Google 廣告 分析 與 Facebook 廣告 分析
A. Google 廣告分析(搜尋/展示重點檢)
- 看關鍵字層級:CTR、轉換率、成本(CPC/CPA);低分項對照品質分數三大構面(預期 CTR、廣告相關性、落地頁體驗)。
- 週期:每日看異常、每週做結構調整(新增否定字、拆出贏家字)。
B. Facebook 廣告分析(社群重點檢核)
- 以目標(認知/考慮/轉換)對齊指標,按版位、年齡、興趣細分看表現。
- 核心指標:觸及、CPM、點擊與互動、加入購物車/表單、每結果成本。
- Ads Manager 可自訂欄位、切分群組做對比;逐步汰換低效素材。
三、創意/平面層:如何做 平面 廣告 分析(也適用任何視覺素材)
很多時候成敗在「看不見的說服」。做 平面 廣告 分析 時可用這三步:
說了什麼(主訊息):標題、Slogan、文案是否清楚?
怎麼說(視覺修辭):構圖、色彩、焦點、隱喻、符號(Semiotics)。
說給誰(脈絡):針對哪個族群?符合他們的文化/語境嗎?



四、一步步寫出 廣告 分析 報告(可複製框架)
按最佳實務,報告建議包含六塊:目標、數據、發現、洞察、建議、成功指標。下面是可直接套用的骨架:
- 目標:這波要達成什麼?(例如:希望多 30% 人預約試做、希望品牌曝光增加、希望網站有更多查詢。)
- 數據摘要:花費、曝光、CTR、轉換率、CPA、ROAS(按平台/受眾/創意切分)
- 關鍵發現:哪個受眾/關鍵字/版位最好?哪個落地頁掉點高?
洞察:嘗試解釋數據背後的原因。例如:
廣告圖片太複雜,讓人看不清重點。
宣傳內容太一般,觀眾沒共鳴。
登陸頁的資訊跟廣告不一致,導致流失。
- 行動建議:
- 搜尋:新增否定字、提升相關性、優先投資高 ROAS 字
- 社群:汰換低互動素材、把高互動受眾帶去轉換素材。
- 網站:首屏對齊廣告承諾、加速頁面、精簡表單。
- 成功指標: 最後,設定下個週期的具體目標,例如:下週希望每筆詢問成本降低 15%、下個月希望更多人完成預約或購買。
五、把數據變結論:廣告 數據 分析 三步走
看數據的目的,不是為了記錄,而是為了「找出什麼有效、什麼無效」。你不需要懂專業分析軟體,只要照以下三步走,就能快速看出重點:
1. 回到最初的目標
先想清楚這次廣告的目的:
是要讓更多人認識品牌?還是希望他們立即購買或預約?
不同的目標,看數據的重點也不同。
如果目的是「增加曝光」,就觀察有多少人看到廣告。
如果是「引起興趣」,就看有多少人點擊或互動。
如果是「推動行動」,就看最後有多少人真正完成預約、購買或留下資料。
2. 比較不同的組合,找出差異
不要只看總數,要把數據分開看。例如:
把這些結果放在一起比較,你會看到「哪裡值得多花錢」、「哪裡應該調整」。
3. 看數據,也要想生意
數據好看,不代表真的賺錢。你要回到生意角度問自己:
這次廣告帶來的客人,是否真的有購買?
一個客人平均消費多少?
老客人會不會再回來?
六、廣告 分析 範例:三個案例教你看懂廣告背後的策略
範例 1:可口可樂《Share a Coke》
人(誰?)
主要對象是年輕人和社交媒體活躍的族群。他們喜歡互動、有自我表達的空間。
內容(訊息)
把瓶身商標改成人名,鼓勵「把這瓶專屬的快樂分享出去」。主軸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,而非功能訴求。
量化(結果)
- 2014 年美國推出當季,美國碳酸飲料銷售「上升逾 2%」。
- 活動最初幾年已在「80 多個國家」落地。
- 2025 年回歸版本預告最終將覆蓋「120+ 國家」。
追加閱讀:
範例 2:Nike《You Can't Stop Us》
人(誰?)
目標受眾是喜歡運動、認同堅持精神、不論國籍性別的群體。Nike 希望透過聯結不同運動員與場景的方式,傳遞運動的普世力量。
內容(訊息)
影片運用分割畫面(split-screen)技巧,把不同運動的鏡頭串連起來,展現「不論情況怎樣,我們都能繼續前行」的主題。重點不在賣產品,而在講述堅持與連結。
量化(結果)
- 自推出以來這支影片已有 超過 5,800 萬次觀看
- 該活動在全球社交與線上平台創造出 US$ 8.95M 的媒體影響價值
- 其中有影響力的個人貼文(例如 Cristiano Ronaldo 的 Instagram 帖子)貢獻了 US$ 1.4M 的媒體影響價值。
範例 3:McDonald’s 香港 50 週年活動
人(誰?)
主要針對在港成長的中年族群(有懷舊情感者),同時吸引年輕人因打卡與遊戲活動參與。
內容(訊息)
在香港各處設置50張麥當勞叔叔長椅,搭配市區尋寶活動,讓民眾掃 QR code 集章,並與品牌回憶互動。整體訊息是「走進記憶中的麥當勞」與「與城市共同行走 50 年」。
量化(結果)
- 該活動據報導創造超過 USD 9,000,000 的媒體影響價值
- 社群聲量比同期增加 161%,正面情緒比例達 99%。
- 品牌影片(含「放長椅」影片與相關素材)累積 超過 1,900 萬次觀看。
- 參與這個長椅尋蹤遊戲的香港人超過 2 百萬人次。
有關文章: